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公示稿),进一步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其中,将康复治疗师划归于第四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的调整,引起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把职业划分为由大到小的4个层次:大类、中类、小类、细类。细类即职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康复技师”首次出现,被划归于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属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小类下的细类;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这一职业名称变为“康复治疗师”,从第二大类调整至第四大类,与助听器验配师、眼镜验光师同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下的康复矫正服务人员。
对此,康复医学界有不同意见。有人表示,康复治疗师需要3至4年的专业学习才有机会上岗,不同于社会服务人员。也有人认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服务项目已涵盖几十项康复治疗内容,这说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是医疗服务行为,不是社会服务行为。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省康复治疗师协会、贵州省康复医学会、云南省康复医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交了职业类别修改意见,要求为康复治疗师“正名”。
按照职业定义,康复治疗师是运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手段或方法,从事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技术人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在意见中指出,从岗位职责来看,康复治疗师本质上属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从职业现状和任职条件来看,康复治疗师是具有专业要求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国家政策来看,康复治疗师是康复医疗专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继续保留在第二大类。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中国残联康复协会理事长凌锋看来,康复治疗师自首次列入职业大典以来,在分类上就有欠妥之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康复治疗师最初以‘康复技师’细类出现,与其工作性质不相符合,且细类下再无细分,康复治疗师的亚专业,如儿童康复治疗师、矫形师、心肺治疗师等均无空间”。
这反映出社会长期对于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属性存在认知模糊。在康复医疗团队中,康复医师负责患者的医疗情况,并组织团队制订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案。而康复治疗师的作用则更为基础,他们不仅要具体执行康复方案,还要根据康复计划和患者状态作实时调整,直接影响康复治疗的成效和质量。
一位不愿具名的康复治疗师回忆,2011年前后,综合医院陆续设置康复医学科,部分具有医学背景的其他专业人员,比如中医师、护师、药师等,因转岗需要进修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师一岗经历短暂火热,但由于康复治疗本身是一门“入门容易而门槛背后有台阶”的学问,许多人因无力胜任最终又回到了本专业。
“康复治疗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历和资质?允许在什么级别的机构执业?”凌锋表示,这些问题需要厘清,各种建制和标准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炼。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做好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提出培训要求和培训大纲。凌锋强调,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亟待建立,以扭转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有助于明晰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属性。“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本科专业均属医学技术类别,出了校门为什么就不被承认了?”许多康复治疗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有些迷茫。
“从培养模式和培养周期来看,康复治疗师难与社会服务人员画上等号。”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委会副主委李奎成介绍,康复治疗技术属于康复医学技术类别,“医学技术”的表述已非常明确。本科毕业生首先要工作满1年,才能报考康复治疗技士(初级)职称,考试内容包括医学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等四门,具体包括解剖、病理、生理、诊新、影像甚至药理等几十本书的内容。初级职称之后满4年,才能报考康复治疗技师(中级)职称。副高和正高职称除考试外还有论文、科研课题等其他条件。
“‘名分’关乎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物理疗法科主任刘惠林认为,从专业技术人员到社会服务人员,无疑会挫伤康复治疗学相关专业在读医学生继续钻研本专业的热情,也会削弱今后考生报考康复治疗学相关专业的意愿。
这部分人的数目并不小。“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医学技术类与康复治疗相关的专业包括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等。截至2021年,拥有这4个专业的办学院校已有227所,加上运动康复、假肢矫形工程的近80所本科院校,以及300所左右的高职院校,约有600所院校。”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在职业类别修改理由中提出,如果按新的分类方法,这600所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将不属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其中,每10万人口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
有观点认为,康复治疗师不再作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地点也将不再集中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助于填补社会康复机构专业人才缺口,推动康复服务水平发生质的改变。
“一些在公立医院有多年经验的康复治疗师,可能会选择出来单干,他们既在以往的工作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拥有带教授课的教学能力。他们可以招聘一些康复治疗学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小微企业的方式运作。这类小型康复机构很容易经营起来,一旦模式成熟,康复治疗师创业潮的来临,或可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治疗需求。”某康复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职业分类不该与岗位地位直接挂钩。”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乐龄研究院院长、原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杨根来指出,从第二大类到第四大类,不应看作是对康复治疗师一岗的矮化,而应看作是为康复医疗专业队伍建设打开了更多可能性。康复治疗师既可以选择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面向临床,也可以选择在社会康复机构执业面向社会,这使康复治疗人才结构更优化、服务渠道更多元。
但刘惠林对此表达了担忧:“如果不再作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是否还需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降低从业门槛?是否会导致康复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康复医疗专业队伍建设?”